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是一家2003年开始就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深耕公益项目的公益组织。
2012年,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藏文古籍保护项目,希望能为保护藏文化做一点努力。
让流浪的书页回家,为藏文古籍着新装、做装具……自此开枝散叶、聚沙成塔,
一项项藏文古籍保护内容渐次展开,一个个伙伴关系也由此结成。

2019年,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约《藏文古籍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与成都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中心(喜马拉雅文库),
国内最具规模的藏文古籍保护、搜集、整理、编纂机构之一,联合开发、设计“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
并以此制定《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讨论稿》,希望未来能为国家装具标准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蓝本。

 

 

2021年1月15日,由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成都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论证会”正式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就“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召开的专题会议。
会议采用视频的形式,
来自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民族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
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的古籍保护及藏文古籍研究、美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近二十人参加了论证会。

 

 

主办方代表向与会专家提交了《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讨论稿》,并对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的开发、研制思路及过程做了汇报。
在听取装具开发过程后,与会专家首先肯定了开发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的价值和必要性。
专家们认为藏文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藏文古籍的保护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的开发也是对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改善古籍的存藏环境这一点的积极实践,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响应。

此次论证会最重要的论证成果即是对《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讨论稿》进行修订,
并确定了以国家标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GB/T 36748—2018)为依据进行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等级的划分,
将该装具方案自觉纳入国家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话语范畴内。

举例来说,国家一级藏文古籍将可采用典藏型的保护性装具。
典藏型装具是保护性装具中最高级别的装具,除了可根据古籍内容、用途及收藏单位意愿,
采用素材库素材进行量体裁衣的定制设计,继承原有古籍的庄重典雅外,
更是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性指标,通过现代的工艺手段实现装具微环境的保护功能。
比如,典藏型装具不得使用任何黏合剂,不得有酸性析出物,要求护经板表面油漆或涂层检测必须为中性、经袱布也得为中性。

而对应四级藏文古籍的简易型保护性装具则简洁大方,
采用藏文古籍最为常见的红色护经板,不绘不饰,上板仅仅起线出层次,
为的是将有限的古籍公益保护资金用来保护更多的古籍。但是简约并不简单,
其中经袱用布是特别开发的一种仿棉涤纶,经检测实现了防霉、防尘、耐磨、绵软、抗撕裂、阻燃、偏中性等较为理想的保护性功能。
正如与会的一位发嘉宾所说,新的经袱布给藏文古籍穿上了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外衣。

此次论证会也对另外一项附带性成果及成果方向进行了充分论证。
附带性成果是“护经板素材库的建设”,作为开发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的一个前期基础性工作,
素材库得到与会专家的特别青睐。他们认为素材库的建设是藏文古籍装具方面填补空白的创新之举,
首次对护经板进行了系统性的数据化工作,
通过素材库的矢量文件完美解决了藏文古籍尺寸规格不一而难以量体设计的根本难题。

计划出版的《藏文古籍护经板图录》作为论证会的一项成果方向,
也引起了当日参会专家及多位会外专家的关注。
他们特别指出这是一独立的文化品种,是世界图书装帧史上最厚重、最有分量、集书法艺术、金石镶嵌、沥粉堆金等诸般工艺于一体的独特文化品种,
应该继续就图像学、材质、工艺学三个方面加强研究,使得将要出版的图录不仅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而更应该超越海外已经出版过的图录水准。

会后,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书法大师拉孟、所达堪布分别以双语书法书写“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 题赠主办方。

 

 

“藏文古籍保护性装具论证会”圆满结束

创建时间:2021-01-15 13:30